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与生态保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最新评估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活动中有58万亿美元中度至高度依赖自然,相当于全球年度GDP的一半以上。这一数据揭示了人类经济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和影响,也凸显了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肩负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为主题,再次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系,提醒我们只有在保持生物多样性良好状况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与稳定。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人类社会,尤其是工商业部门的共同参与。
企业是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关键利益攸关方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具有深度耦合性。农业、食品和饮料行业直接从自然获取原材料,基础设施行业依靠健康的土壤和稳定的气候,医药化工行业也依赖于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此外,科技创新和人文艺术的源泉也深深植根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从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美丽中汲取灵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旦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企业将面临原料短缺、成本上升、韧性下降等重大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与此同时,因商业活动与土地利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
2010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COP10)通过决定,建立全球企业与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GPBB),为企业参与多边进程提供对话交流与合作平台,得到各缔约方工商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中国推动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创新实践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包括工商业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2015年2月,中国响应《公约》秘书处号召加入GPBB,鼓励企业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进一步探索企业参与长效机制,经新澳博批准,新澳博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牵头组建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CPBB),并于2022年5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上正式启动。自此,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机制,旨在推动形成工商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效机制和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企业实践、全民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行动共同体作用。
2024年1月,新澳博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首次将“企业与生物多样性”列为优先行动之一,提出了到2030年,基本建成企业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及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定期监测、评估和披露重点行业企业对生物多样性的风险、依赖和影响,将行业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雄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CPBB成立三年来,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活动,搭建企业参与的生物多样性政策对话与交流平台、最佳实践展示平台、技术支撑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与参与度得到显著提升。通过CPBB机制的探索、引领和示范作用,农业食品、能源采矿、化工制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科技等重点行业的头部企业已初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实践路径雏形,为行业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案例。与此同时,CPBB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平台作用,开展了重点行业生物多样性影响与依赖性专题研究,为相关行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咨询。此外,作为国内外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CPBB还积极组织国内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研讨活动,助力企业拓宽国际视野,汲取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与参与度。
然而,目前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首先,企业识别自身业务与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关系仍存在局限性。例如,部分制造业企业可能忽视原材料来源的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企业未能意识到其项目对动植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的影响。其次,行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研显示,超60%的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上存在困难,主要因为缺乏专业的监测和评估方法,难以量化自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推动企业参与的政策激励机制也尚待健全。
进一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需各方协同发力
进一步深化企业在生物多样性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需要政策制定、公众参与等多层面共同推动,以及企业自身主动担当作为。
从政府角度来说,应完善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业标准,明确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推动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机制,探索绿色债券、保险等有效的金融工具,为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营造节约型社会的氛围,大力推广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与认证体系,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产品。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应基于经营方向,研究制定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与战略;增强企业对生物多样性依赖的理解与评估,建立全价值链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运营、终端交付,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企业生产运营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行动和成效;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探索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培育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为破解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展望未来,我们应进一步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生命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新澳博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李永红)